基孔肯雅热健康科普:认识、预防与应对

2025-07-25 17:22预防保健科

 

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,虽然在我国并非高发,但随着全球人员流动增加,了解这种疾病的相关知识十分必要。下面从多个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基孔肯雅热。

 一、什么是基孔肯雅热?

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“基孔肯雅”一词源于非洲斯瓦希里语,意为“弯曲”,形象地描述了患者感染后常出现的关节剧痛、身体弯曲的症状。

该病毒于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被发现,此后在非洲、亚洲、欧洲等多个地区都有过疫情暴发。

二、传播途径是什么?

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,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,这两种蚊子在我国南方地区较为常见。

需要注意的是,病毒不会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,但孕妇感染后可能会将病毒传给胎儿。

 三、感染后有哪些症状?

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,潜伏期一般为3-12天,多数患者会出现明显症状,主要包括:

- 发热:突然高热,体温可达39-40℃,一般持续3-7天。

- 关节疼痛:这是基孔肯雅热最显著的症状之一,常表现为多关节剧痛,尤其是手、腕、踝、膝等关节,严重时会影响活动,症状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。

- 其他症状:还可能出现头痛、肌肉疼痛、乏力、恶心、呕吐、皮疹(多为躯干和四肢的斑丘疹)等。

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,经过对症治疗后可在数周内恢复,但少数患者(尤其是老年人、有基础疾病者)可能会出现并发症,如关节功能障碍等。

 四、如何诊断和治疗?

诊断

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(如近期去过疫区)、临床表现,结合实验室检查(如病毒核酸检测、血清抗体检测等)进行诊断。

治疗

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,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:

- 发热时可使用退烧药(如对乙酰氨基酚),但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。

- 关节疼痛明显时可使用止痛药物(如非甾体抗炎药),并注意休息,避免剧烈活动。

- 患者应多饮水,保证充足的营养,以促进身体恢复。

 五、如何有效预防?

由于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蚊子传播,因此预防的关键在于防蚊、灭蚊:

- 环境控制:定期清理居住环境中的积水(如花盆、水桶、下水道等),因为蚊子幼虫在水中滋生,消除积水可以从源头减少蚊子数量。

-个人防护:在蚊子活动频繁的时段(如清晨、傍晚)尽量减少外出,如需外出,应穿长袖衣服、长裤,暴露部位涂抹驱蚊剂(如含避蚊胺、派卡瑞丁等成分的驱蚊产品)。

- 物理防蚊:安装纱门、纱窗,使用蚊帐等,防止蚊子进入室内叮咬。

- 避免前往疫区:在疫情暴发期间,尽量避免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的地区,如必须前往,应做好充分的防护措施。

总之,基孔肯雅热虽然会带来不适,但只要我们了解其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,做好个人防护和环境清理,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。如果出现疑似症状,应及时就医,并告知医生相关的旅行史和暴露史,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。

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
智慧医院